9年前,萧山希望小学在贵州从江秧里村落成,让孩子们在深山中看见远方
“学姐”回村 侗寨有女初长成
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往洞镇秧里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侗寨,村里有所萧山希望小学。这学期,学校迎来了一位年轻的代课老师——兰广交。刚满18周岁的她,既是孩子们的新老师,也是他们的“老学姐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9年前,兰广交曾亲眼见证萧山希望小学的竣工。而那时的她,就早已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:“长大后要回到这里当老师!”
如今,梦想成为现实。走出山村,再回到山村,兰广交说,只想把爱与善传承下去。
这个老师是“学姐”
“沿着长长的小溪,寻找雷锋的足迹。雷锋叔叔,你在哪里……”周五上午的最后一节课,兰广交正带着孩子们齐声朗读二年级的语文课本。黑板上,工整地写着雷锋的生平事迹和课文的中心思想。实习刚满一个月,兰广交的板书已经有了明显进步,上课也不像刚来时那么生涩了。
教室里的这些孩子,只比她小十岁左右。出了教室,她就是个邻家大姐姐。
没课的时候,兰广交会坐在教室后面,跟孩子们一起听校长上课,认真做着教学笔记。下课了,就和孩子们一起聊天、玩游戏,享受被孩子们包围的感觉。孩子们会叫她“小兰老师”或“小兰姐姐”。
“每次陪他们在操场上玩,都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只不过,那会儿还没有这么好的教室。”兰广交记得,这幢新校舍建成时她才9岁,当时非常羡慕弟弟妹妹能在崭新的教室里学习,而她要去镇上读三年级了。
然而,谁又能想到,若干年后,她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这里。
9岁的梦想终成现实
时间的指针拨回2014年8月5日,由萧山日报社牵线,萧山爱心人士冯根法为秧里村捐建的萧山希望小学正式落成。当天,侗寨芦笙齐鸣,欢歌阵阵,全村男女老少盛装赶来参加竣工典礼。从那天起,村里的孩子不用再在透风漏雨的木板房里上课了。
个子娇小的兰广交被挤在人群中,不时回头望望那幢雪白的两层楼新校舍。“那时候我就在想,等我长大了,要是有机会回来这里当老师该多好!”数年之后,那天的热闹场景和悄悄许下的小心愿,依然深深地印在兰广交的脑海里。
为了能回秧里当老师,走出大山后的兰广交一直在为此努力。初中毕业后,她考入从江县职业技术学校,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。今年2月,临毕业的她申请到秧里村实习,并如愿以代课老师的身份,走进了萧山希望小学。
时隔9年,重回秧里,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当时全校只有1位老师,带着村里三四十个孩子;而现在,是5位老师带着100多个孩子。学校还开设了学前教育班,3位专职幼儿老师负责基本幼儿技能和简单的识字教学。
“小兰老师来得正是时候!”校长石开胜告诉记者,“全校唯一的全科老师兰胜光3月份要退休,新老师又没这么快派下来,她的到来算是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。”
把爱与善传承下去
实习的这段时间里,兰广交白天教书,晚上学习,她打算先拿到教师资格证,再去考编,然后正式成为萧山希望小学的一名老师。
为什么想回秧里村当老师?
“因为这里太特殊了。”兰广交坦言,“我从小就在这里生活,体验过当时艰苦的学习条件。而萧山希望小学竣工的那年,我见到了冯叔叔和从萧山来的爱心人士。我想,这所学校应该承载着他们对秧里村和秧里学子的厚望。”如今,她想做的,就是用自己的经历、知识,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秧里孩子的成长。
实习期间,她常常会跟孩子们提起萧山的“亲人”为秧里村做过的善事。“特别是冯叔叔,不仅捐建了校舍,还时常为学校添置新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。”她告诉孩子们,要怀抱感恩之心,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,通过自己的努力,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。
在谈起兰广交时,秧里村的老支书石贵和也动情地说:“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,兰广交就是他们的榜样。希望将来,能有更多从秧里走出去的孩子,把感恩之心化作前行的动力,从受助者成为施助者,用行动去回报爱心人士的善举,并回馈给社会更多的大爱和善意!”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